103年永康vip國中國小升學網/北巿私校升學國數英考情/資優教育 私校推薦私校考古題型分析 私校招生考試模擬題庫

 103年北市私校考試內容簡介 主辦單位 / 評測 報名測驗時間 測驗項目 ... (二)北巿各私校入學考日期、招生班別考試方向彙整提供參考,內容視各年度有所不同

永康Vip私校國中部考情詢問 2392-7654

一個台商父親,為了培育下一代,舉家移民美國20年,他失去公司上市的機會,卻得到一個哈佛子弟,——這是全世界5千萬個高中畢業生,競逐的1,650個機會。Harvard is you. Welcome to Harvard Nation!(歡迎來到哈佛國度!)九月十一日,美國東岸最宜人的季節。下午三點的陽光,斜射過一棵棵超過兩百歲高齡的美洲榆,在草坪上映照出濃淡不一的團團綠蔭。白色的教堂尖塔,在耀目陽光下,像皚皚白雪





商業周刊 第931期 / 文/陳雅玲

一個台商父親,為了培育下一代,舉家移民美國20年,他失去公司上市的機會,卻得到一個哈佛子弟,——這是全世界5千萬個高中畢業生,競逐的1,650個機會。
商周第931
出刊日2005.9.26



Harvard is you. Welcome to Harvard Nation!(歡迎來到哈佛國度!) 九月十一日,美國東岸最宜人的季節。下午三點的陽光,斜射過一棵棵超過兩百歲高齡的美洲榆,在草坪上映照出濃淡不一的團團綠蔭。白色的教堂尖塔,在耀目陽光下,像皚皚白雪,也像聖潔的真理,以標竿之姿,指引著哈佛學子。 尖塔的下方,正是今年進入哈佛大學的新鮮人。在這一大片由紀念教堂、圖書館、大學樓等建築共同圍繞的草坪廣場上,排列了幾千張椅子——一千六百五十位新生與他們的家人們,正以飛揚難抑的心情,迎接這人生很珍貴的一刻—— 參加哈佛大學開學典禮。 穿著「哈佛紅」校服的鼓號樂隊,吹奏著旋律奮昂的進行曲,大步進入典禮會場。「爸爸,後面!」一句標準國語—— 席間一個身穿藍色襯衫的大男孩,提醒他專注著錄影的父親,別擋住了樂隊去路。 他是台灣小孩?沒錯,這個大男孩,叫楊程鈞。他與畢業自新竹實驗中學的盧卓民,都是今年打敗全世界五千萬名高中畢業生,申請到哈佛大學的台灣孩子。 哈佛,是全美國,也是全世界第一流大學。根據哈佛大學統計,今年共有二萬二千七百九十六名美國和世界各國最優秀的學生,申請進入哈佛大學部。這群申請者有多優秀?旁的不說,端看入學的基本門檻SAT(英、數兩科學業成就測驗)分數,就有五七%,約一萬三千名申請人,分數高達一千四百分以上(滿分一千六百分);更有一四%,也就是三千二百位的申請者,是高中畢業典禮致答辭的畢業生代表。 獲得「提前入學許可」的楊程鈞,自然是箇中好手。在申請資料上,他的SAT考了一千五百九十分,(只差十分滿分)、在校平均成績GPA四‧六六分(四分為滿分,但特別困難課程滿分為五分)。而且,他入圍過美國奧林比亞高中生物代表隊決選、美國科學研究院高中生研習營、美國英特爾獎入圍初選、西屋獎入圍初選、伊利諾州年輕科學與人文獎第一名、美國中西部中文識字賽冠軍、美國高中拉丁文比賽三次金牌……,及美國童子軍最高榮譽 —— 老鷹勳章。 即便有這麼輝煌的紀錄,沒收到入學通知以前,誰也不敢說,自己一定能進哈佛。因為,他要進去的是哈佛,一所比美國建國歷史還久、曾經出過七位美國總統、五十七位「富比世五百大企業」執行長的世界第一學府。 記得那是去年十二月十七日,哈佛大學寄發「提早錄取」通知e-mail的晚上,從事衛浴五金製造、貿易的楊鴻銘,正與台灣的妹婿通電話,討論公司業務。門被敲開,他看見兒子楊程鈞笑盈盈地把一張列印出來的紙,放在他桌上。 「我很高興通知您,入學委員會已經准予入學……」他瞄了一眼,力持鎮定,跟妹婿提了一句:「David申請到哈佛了,」繼續把事情交代完。等兒子衝上樓通知媽媽這個好消息,再下樓回到他身邊,他才伸出一隻手,把兒子緊緊摟住。別過一邊的臉,眼睛、鼻子早已酸熱一片。 那是積壓了多久的目標、期待與渴望啊! 帶他千里移民:落腳最適合孩子成長的城市
出身台灣鹿港鄉下的楊鴻銘,一九七五年從中興大學經濟系畢業。他的家鄉彰化頂番婆,是台灣衛浴五金的群聚重鎮,許多小工廠林立。他經營的台灣唯楊公司(建廠後改名唯勝),在一九八○年代年營業額約有一千萬美元,是台灣當年衛浴五金前五大貿易商之一。 一九八五年,楊鴻銘一方面為就近拓展市場,一方面為下一代找一個更好的教育環境,夫妻倆決定移民到美國芝加哥附近的瑞柏市。 瑞柏市曾被USA Today評為全美最適合小孩成長的城市,有全國第一名的圖書館、多科評鑑名列全國前百分之一的「北區高中」,距離芝加哥博物館、科學館、水族館都很近。加上附近高科技公司林立,如朗訊的研發中心、美國國家能源實驗室……,居民水準高,種族多元,加上位處美國中部,他出差到東、西岸都方便,便決定在此落腳定居。 這位中小企業主如何培養出哈佛子弟?回想起來,楊鴻銘夫妻認為,移民美國的大方向基本上是對的。楊程鈞本身就資優,在美國的課程是更有彈性的個人化學習,課程內容充滿創意。在成長過程中,楊鴻銘又藉由十二年的童軍活動,訓練出孩子的毅力與自我驅策力,這兩項特質,不但使楊程鈞拿到哈佛門票,更是他人生最珍貴的資產。
從小用心陪伴,楊鴻銘和太太林玉葉,親手把兒子楊程鈞送進哈佛,人生,了無遺憾。翁挺耀/攝


給他資優教育:自幼念到高中始終勤學不輟
在老師、校長眼中,楊程鈞確實是非常特別的學生。 「David是三千位學生中,少數有自信隨時找我溝通,提建議的學生,我認為這種關係也是老師所希望的。」校長Truemper認為楊程鈞因此可以得到學校最多的機會與資源。「以他的成熟度,我相信他到哈佛一樣可以很成功。」 「他會找困難的科目挑戰,不在乎因此可能影響成績。他畢業成績是全校第二名,差第一名○‧○○六分。但是申請上哈佛的是他,不是別人。」生物老師Champion認為,楊程鈞不是某一科好,而是每一科都好,他搜索枯腸,表示英文中,沒有一個字可以形容這樣全方位的孩子,只用total package來形容他。「他不會被打倒,refresh everyday。他的自我動力很強,不是為了父母、老師學習,而是為了滿足自己。」 楊程鈞確實非常用功,「每天沒有超過半夜一點以前睡的,而且第二天早上六點五十分就到學校,參加數學代表隊訓練。」楊鴻銘夫婦擔心他身體累壞了,曾勸他少修一些大學先修課,結果「David 只有叫我們不要為他操心。」 要上哈佛,跟全世界最優秀的孩子,一起競逐區區一千六百五十個名額,真的要很拚。楊程鈞自我驅策的動力,究竟從何而來? 給他童軍訓練:從合作領導中學會挑戰自我
身為企業主,楊鴻銘很早就體認到,孩子未來不能只有成績好。「我們雖然是少數民族,但是也可以很傑出啊,」媽媽林玉葉說,很多早期留學生,專業能力很好,但因為缺乏領導能力,無法融入美國社會,影響了在事業上的發展,「我們不希望孩子受到這方面不利的影響。」因此,從幼稚園開始,他們就全力支持孩子參加童軍活動。 林玉葉記得,有一次露營週五出發。丈夫晚上才飛回美國,儘管還處於日夜顛倒的時差狀態,第二天硬是撐著身子,開五、六個小時的車去跟他們會合,然後「去睡在硬邦邦的草地上。」不善戶外活動的楊鴻銘,去了也只是陪在一旁,幫忙拍照、開車、運送東西。但是他出現了,孩子就不會有「沒有爸爸」的感覺。 此外,為了童子軍「家庭生活」課程,楊鴻銘還得陪孩子做親子散步、一起看歌劇、一起做家庭旅遊計畫……。為了完成「世界公民」這項課程,楊鴻銘也經常和兒子討論國際貿易、外匯、關稅、自由貿易、國際競爭如何影響國家和社區等問題。 十二年的童軍生涯,讓楊家兩個孩子學會合作、領導,更培養了他們挑戰自我的膽識與勇氣。擁有這些人格特質,就擁有了一塊成功人生的敲門磚。像美國甘迺迪、柯林頓、布希和福特總統等等,都是童子軍出身。 給他台灣讀書經驗:成功克服挫折化作驅策力
看起來,楊程鈞是在十歲的時候,就找到驅策自己的強大動力。 心理學家科溫頓(Martin Covington)認為,孩子若會自我激勵,期望出人頭地,自然就會訂定高目標,驅策自己努力達成。 他的研究發現,孩子在認識「努力、能力與成功」三者關係的過程,會歷經幾個認知階段。在第一個學齡前階段,孩子還在建立對實體世界的瞭解,多半不能瞭解抽象的概念,只是天真的認為自己無所不能。 但進入到第二階段,也就是六歲到十歲時,孩子開始能夠理解抽象概念,也可以在大人的說明下,瞭解成功需要兩項因素:努力與能力,要成功就一定要努力。 進入第三個階段,也就是十歲以上後,孩子將開始遭遇較多的受挫經驗,他們慢慢知道,努力也不一定會成功,甚至最後會放棄努力。 但是並非所有孩子都會有這樣的過程,仍有許多孩子在進入青春期後,對學習的熱忱依舊不減。關鍵,就在十歲以前養成勤學的習慣與態度。一旦十歲之前,父母形塑這個模子,孩子日後追求卓越的自我驅動力就會形成。接下來就是協助他克服挫折的功課。 事實上,許多美國心理學家也發現,亞洲學生學業成績普遍高於其他族裔,就是因為亞洲父母為孩子的學業設立了較高的標準;孩子也會把父母的期望,內化為自己的求學態度。 楊程鈞十歲以前,已擁有正向學習態度的第一步。但是突然回到台灣讀小學,在一個陌生環境裡,容易感到無助,如果受挫情況不斷累積又沒有處理,心理學家班都拉所說的的「自我效能」感就會慢慢降低,自信心變得不足,面對事情採取容易放棄的態度。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時刻。幸而,媽媽林玉葉一如在美國一般,勤於與老師溝通,一直從旁支持、陪伴。楊程鈞終於克服這個巨大的壓力,爭取到最好的成績,更加強化了「努力就會成功」的自信心。這就是他未來自我驅策最重要的動力來源。 他的高中老師、校長都強調,他們看過很多天賦很高的孩子,但是因為沒有勤學的態度和習慣,並沒有特別突出的表現;楊程鈞卻一直自我挑戰,努力不懈。「他沒有浪費他的天賦。他的努力,強化了他的天賦。」 人生,得與失,該怎麼算清楚、算得漂亮?在事業上,楊鴻銘失去成為上市公司企業主的機會,但兒子卻因此贏得進入世界一流學府的機會。對楊鴻銘,人生縱有遺憾,也是值得。 本文章由「商業周刊」授權刊登,更多內容請見本期商業周刊

 








 

 

 

 

 








 


愛上數學,享受樂趣


作者:王文華  出處:親子天下




生活中,到處都有數學。只坐在書桌前寫評量,和實際去操作的感覺完全不同。父母可以如何放手,讓孩子從生活「做中學」,「做」出數學力?

 



 




炎熱的午後,小朋友昏昏欲睡。我也是,而且今天我是導護。當導護得巡校園,遇上幾個男生在溜達。


「哪一班的?」我問。


他們嚇一跳,嘴裡說著老師好,轉身準備開溜。 


「想回教室可以,老師考考你。」


一聽到考試,他們點點頭,至少趕跑瞌睡蟲。



熱愛思考,不怕被考


我記得電影「終極警探」裡,布魯斯威利的難題:


「如何用五公升和三公升的水杯,量出一公升的水?」


「直接看刻度呀!」


「沒有刻度!」


「五公升倒進三公升裡頭,剩下的水平分。」另一個男生說。


「那不行耶,你要很精準。」


三個小男生湊在一起,變成諸葛亮了。


「五減三,怎麼減都是二呀!」


「三公升倒兩次可不可以?」


趁他們討論,我去看看其他班。還沒逛完,一陣細碎的腳步聲過來:「老師,三公升連續倒兩次進五公升的水瓶裡,六減五就是一公升,對不對?」


小男生眼裡閃著光芒。


我笑一笑:「再來一題更難的:怎麼用五公升和三公升的水杯,量出四公升的水?」


三個人歪著頭站在走廊上討論。


有了前面的經驗,這回他們的速度更快,一下子就解出來了。


「老師,你考不倒我們的啦!」他們咧著嘴,露出白白的牙,「還有題目嗎?再考一題嘛!」


看他們快樂的樣子,實在很難相信,他們正在求我考他們耶!


鼓勵孩子說:「我想一想!」


讀過一本《數學小魔女》的書,主角是愛爾蘭青少年科學家得主莎拉。從小,父親就喜歡用各種有趣的難題考驗她(不是那種翻來覆去、讓人算得快累死的練習本或類似題),她在不知不覺中變得很有自信,願意去嘗試。她爸爸最常跟她說的觀念就是:「先想一想,你可以省去很多計算的時間。」


我也把這句話掛在嘴邊,提醒班上小朋友:「遇到問題怎麼辦?」


「先想一想,可以節省很多時間!」他們說。


沒錯,先想一想!思考要時間,但很多師長習慣「急」,一下子丟出幾十道題,嘴裡念的都是「快、快、快」!習題算好還要寫數卷,數卷算完有評量,寫完評量還得去安親班。


天天這麼忙、這麼趕,哪有時間靜下來想一想。於是,多少天才腦袋就在這陣「快快快」、「趕趕趕」裡給塞滿了。


愛因斯坦小時候,常常提出一些怪問題,像是「指南針為什麼總是指向南方?」「什麼是時間?什麼是空間?」這麼好奇,讓老師懷疑他是不是智能不足。


幸好愛因斯坦有一位好母親。別人家的孩子跑來跑去、打打鬧鬧,愛因斯坦卻常獨自坐在湖邊。鄰居不安的問他母親:「小愛因斯坦為什麼一個人對著湖面發呆?是不是有毛病?你應該趁早帶他去醫院檢查!」


愛因斯坦的母親卻說:「他沒有任何毛病。那不是發呆,而是在沉思、想問題,他將來一定是位了不起的大學教授。」


這句話來自二十世紀最偉大科學家的母親嘴裡,現在想起來,依然讓人動容。


幸好有這樣的媽媽,不然相對論怎麼能那麼精采?
所以,請給孩子思考的時間,鼓勵孩子說:我想一想。



幫孩子戒掉「我不知道!」


另外,最好戒掉他常說的:「我不知道!」


說完「我不知道」,事情就簡單了,什麼都不必思考。但是,請鼓勵孩子,遇到問題先想一想,如果孩子真的想不出來,父母師長再出手點他一點。


別忘了,解題者是他,遇到困難的是他,現在不讓他自己去「獲得靈光一閃」的思考,難道父母能跟他上教室,陪他寫考卷嗎?


孩子思考時,會產生各種想法。有的很好笑,有的很有創意。但不管是怎樣的想法,都要讓他解看看。


解對了,為他拍拍手;解錯了,要他想一想,為什麼錯?


讓孩子嘗試、再嘗試。就算一下子就做對,也要他再想一想還有沒有別的解法。看起來再簡單的題目,都值得孩子再花點時間,找到「自己的想法與方法」。只有這樣,他才是真的懂了。


閱讀數學,測量世界


大家談閱讀時,何不也把數學納進去?


坊間有許多與「數學想想」相關的書,很適合買來送孩子,像是《數學好好玩》、《數學小精靈》等。這種書有挑戰性,一本書裡有幾百道有趣的題目,別急著讓孩子一下子就全做完,那會累壞他也會嚇壞他,壞了孩子的胃口,慢慢來,讓他優游其中,他才能發現樂趣。


思考,需要時間。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來挑戰,看看誰先解答出來。


也可以放一本在車上,當成全家人出遊時,腦力激盪的最佳來源。


還可以擺一本在廁所,一天讀一題,一天至少鍛鍊一次腦力。


數學也是要有觀察力,生活是最好的教室,數學與生活其實是息息相關的:一公斤橘子有幾顆?一斤雞蛋和一斤糖一樣重嗎?體積會一樣大嗎?


現代的孩子整天看電腦、玩電動,五體不勤、五穀不分。如果家裡有陽台,種點青菜種點花,小朋友每天去澆澆水,一個水桶十公升,澆三次幾公升?澆著澆著,他的容量就有概念了。煮飯時,讓孩子動動手也動動腦:十人份的飯鍋要幾合米、幾升水?這樣的水適當嗎?如何量出適當的水與米的比例?要多久時間?煮五人份和十份的時間有什麼不同?為什麼?
生活中,到處都有數學。只坐在書桌前寫評量,和實際去操作的感覺完全不同,重點只在於,父母何時放手?



人格特質,影響數學成績


人格特質和數學有關?


沒錯!想一想,很多孩子怕數學,把數學看成大怪獸,一遇上它,立刻舉雙手投降;遇到題目變化,看也不看,就往陷阱裡跳。這種孩子成績當然不會好,成績不好就更怕數學;因為更怕數學,於是成績更不好,形成可怕的惡性循環。


心急的家長,不是買回更多測驗卷,就是把孩子送上補習班。其實父母不妨思考一下,孩子遇到困難就害怕、傻住,根本不去想方法,是不是缺乏面對困境的勇氣?


我遇過很多家長,他們有的是做水電,有的是修汽車,但孩子數學都不錯。問他們原因,他們也說不上來。去家訪時發現,孩子就跟在爸爸身邊,拿著鉗子、電錶,看著爸爸解決難題,一旦自己遇到困難,自然也會動腦找出解決辦法。


鼓勵孩子養成運動的習慣,也是不錯的方法。


養成運動習慣不是件容易的事。孩子必須有毅力,才能天天做到;必須肯吃苦,才能流那麼多汗;必須反應靈敏,才能解決運動時瞬間產生的困境、找出解決方法。


還有,帶他去戶外親近大自然。無論是露營、登山、潛水或越野健走,總而言之,帶著孩子走入大自然,讓大自然的教室陶冶孩子面對挫折、適應環境、尋找方法的人格特質。一個走七個小時、登山涉水都不喊苦的孩子,又怎麼會屈服於那一紙數學?只要他肯做,絕對能接受挑戰。


從數學怪獸爪下脫困


現在的數學強調解題的能力,希望孩子遇到問題能自行脫困,注重生活情境會碰上的數學,要孩子有帶得走的能力。


所以,父母要培養的不是孩子的計算能力,而是解題能力。更重要的是,讓孩子從不斷的解題、脫困中,建立起數學概念與能力。


我們每天的生活都離不開數學,時時要與數學面對面。如果能讓孩子具有喜歡思考、願意面對問題、動手解決的能力與特質,即使答錯了,都是很寶貴的經驗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六考私中補習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